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广告载入中...
查看: 3819|回复: 43

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扩容 “加息”声或渐占上风

   火.. 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0-3-30 09:10 |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29日,央行发布公告称,任命周其仁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,樊纲不再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。增补夏斌、李稻葵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。   这也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中,外部金融专家席位从此前的一席增至三席,分量大为增加。更为市场关注的是,三位新增委员中,周其仁与李稻葵均暗示不排除以加息来“退出”,其中李稻葵教授表示中国加息时间点或先于美国,也令“加息”退出的声音随之增强。   外部专家政策影响力加大   就在30日下午,新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将参加2010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,业界更为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。   资料显示,周其仁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夏斌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;李稻葵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   此前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框架为:央行行长一人、副行长二人;国家计委副主任一人;国家经贸委副主任一人;财政部副部长一人;外管局局长一人;证监会主席;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二人;金融专家一人。   新增两席金融专家席位后,货币政策委员会将由11人增加至13人。从变更后的结构上看,金融专家占货币委员会人数的比重与央行官员的比重相当,外部金融专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正在加大。   尽管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并非决策机构,但其对货币政策影响力影响力却不小。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》规定,“央行报请国务院批准有关年度货币供应量、利率、汇率或者其他货币政策重要事项的决定方案时,应当将货币政策委员会建议书或者会议纪要作为附件,一并报送。”   《条例》还规定,“中国人民银行报送国务院备案的有关货币政策其他事项的决定,应当将货币政策委员建议书或者会议纪要,一并备案。”   专家言论或将影响市场   在进入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后,三位专家个人的货币观和对经济的看法,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市场产生影响。 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29日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表示,是否加息,应综合考虑通胀以及利差等因素,“市场流动性有多少,公开市场操作回收多少,何时动存款准备金,这个要算笔账。”   周其仁则认为,根据目前的经济情况,中国应该非常主动地实行有步骤的、坚定的退出政策,让经济回到可靠的增长的基础上来。   李稻葵指出,中国加息最主要的参考变量是通货膨胀水平,假如未来CPI在某些月份超过3%,就有可能加息。“二季度我国有可能加息,加息时点不会完全比照美国来。”   虽然三位专家的观点有些不一致,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,综合三位专家此前关于加息的表述看,周其仁和李稻葵都支持盯住通胀指标,采用加息这个比较激进的手段退出。  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,夏斌、李稻葵均认为,不能屈从于某种压力而推动升值,但他们都承认,人民币要回归到金融危机之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上。
发表于 2010-3-30 09:45 |
呵呵呵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升!
发表于 2010-3-30 10:20 |
谢谢分享学习
发表于 2010-3-30 10:22 |
辛苦了,谢谢上传
发表于 2010-3-30 10:26 |
谢谢分享学习
发表于 2010-3-30 10:54 |
dddddddddddddddddddd
发表于 2010-3-30 10:56 |
应该加息了,不然这么多的平民很难过生活的。
发表于 2010-3-30 11:03 |
关注一下,
发表于 2010-3-30 11:08 |
好!!!!!!!!!!!!!!
发表于 2010-3-30 11:28 |
yyyyyyyyyyyyyyyyyyyyy
发表于 2010-3-30 12:20 |
不是不加吗
发表于 2010-3-30 12:32 |
看一看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发表于 2010-3-30 12:56 |
谢分享学习
发表于 2010-3-30 13:03 |
让经济回到可靠的增长
发表于 2010-3-30 13:04 |
谢谢楼主的总结,分享!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股海明灯官网 ( 京ICP备18020431号 )

GMT+8, 2024-6-1 20:55 , Processed in 0.094204 second(s), Total 13, Slave 12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d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Copyright © 2001-2024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